查看原文
其他

当我站在洪水中,我在想些什么?

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
2024-07-21



受持续强降雨及漓江上游水库相继泄洪影响,6月19日,广西桂林各主要河流水位迅速暴涨,桂林主城区出现严重内涝


澎湃新闻记者陈忠善从北京赶往桂林,用镜头记录了洪水现场和灾难中的人们。近日,他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“我在现场”栏目来稿,讲述他在洪水中的深刻体验。


本栏目长期征稿,征稿信息附文末。















我在现场|当我站在洪水中,我在想些什么?

本文作者: 陈忠善

6月19日晚,广西桂林出现自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,“桂林火车站出现内涝暂时‘停摆’”的新闻瞬间冲上新闻榜单。20日凌晨,我乘坐北京飞往桂林的首趟航班,第一时间赶赴洪水现场。

记者在桂林站的自拍。

(一)

一下飞机,我坐上出租车。本地司机师傅听说我要去桂林站时,直摆手说道:“去不了,去不了,我有朋友的车昨天在那熄火了。那里全是水,淹了,过不去。”

“没关系,有水过不去的地方,您把我放下来就行。”我与司机好声商量。回想起来,同样的情形,去年也曾发生在我赶赴涿州水灾的现场。

洪灾现场,水中停着许多抛锚的汽车。

行至桂林站附近,路面变得拥堵,不断有私家车掉头返回。远远望去,前方路口聚集了众多市民,那里便是水淹区了。司机把我放下后,往前走了几百米,已是一片“汪洋”。

水面上,救援人员不停地用皮划艇转移受灾群众,岸边则站满了焦急等待家人的市民。街边,我迅速换上短裤、拖鞋,毅然地往水里走去。在现场救援人员的帮助下,我乘坐皮划艇穿过涵洞,进入到水淹较为严重的区域。

桂林站附近涵洞。

船靠岸边,我挽起短裤。昔日繁华的街道在历经洪水后,化作了“汪洋大海”。水灾核心区域仍处于断水断电的状态,很多忍耐不住炎热的住户也走出家门,站在路边地势较高的位置四处张望,期盼洪水早日消退,尽快供水来电。

桂林站候车厅。

(二)

我走在几乎齐腰、橙黄的洪水里,共享单车横七竖八地倒在水中,冷不丁就会被它刮到小腿。被水淹熄火的汽车随意地停在路上,水面上漂浮着垃圾杂物,还能嗅到丝丝汽油味。

浸泡在洪水里的共享电动车。

我举着手机谨慎地记录着现场的一切,小心翼翼地在水里前行,提防着随时可能将我吞没的“暗井”。

路上偶遇一位大哥,他站在水里,呆呆地望着米粉店的招牌许久,招牌上写着“三十年老配方”。和他交谈得知,这是大哥自己经营的店铺,昨晚涨水被淹,当时水深一度达到150公分,大哥一屋子的家当全泡在里面。

这家从父辈开始经营的店到他这里已有30年,倾注着他和父辈的心血,同时也支撑着他们一家人的生计。当问到大哥今后的打算时,他只是微微苦笑说:“东西全部要不了,得重新搞了。”

大哥望着米粉店许久。

穿越积水路面,依靠着微弱的手机信号导航,我最终摸索到桂林站。此时已是中午12点,桂林站前广场仍有40公分的积水,地下停车场仍完全泡在水里,站内候车室里洪水已经消退。工作人员正在匆忙地清理淤泥、检修设备。此时的桂林站仍处于停摆状态,旅客只能到桂林北站上下车。

附近商户门口聚集着一小群旅客,他们因洪水被困,无法打车前往桂林北站,只能原地滞留。当时,桂林站外的上海路还处于水淹状态,车辆无法通行。有两位年纪稍大的大哥从昨晚被困至今,在附近商场二楼和医院走廊借宿。现场也有胆大者,用塑料袋把手机一裹,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游到对岸,但更多的人还是站在岸边张望,等待救援。

桂林站附近小巷。

刚过晌午,天空下起了大雨。桂林站附近西门市场外,救援人员仍在忙碌地进行人员转运。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,每一名被困市民上岸的第一句话,便是向救援人员说声“谢谢”。虽然这句话很稀松平常,但在这个场合听到的每一句“谢谢”,都有很重的分量。

(三)

下午,根据线索,我前往桂林叠彩区某学校探访,这里有500多名师生因昨日洪水上涨被困。

一进校园,偌大的操场已成为宽阔的“湖面”,只能看到篮球框的上半部分还立在水面上。现场有三四艘皮划艇正在进行人员转运,桂林蓝天救援队队长韦桂峰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指挥,身上的电话响个不停。

从19日上午开始,他就陆续接到求助电话,出勤参与救援。他一直忙到现在,眼睛里已布满血丝,嘴唇干裂,脸颊有豆大的汗珠划过。

救援人员在洪灾现场。

临近傍晚,我又前往桂林市秀峰区。6月19日晚,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桂林秀峰区一药店职员疑在水灾中触电身亡。

经走访核实,我了解到事发地点位于秀峰区甲山街道办辖区内的吉尔康大药房。据附近摊贩阿姨回忆,这名去世的女孩年龄约24岁,外地人,刚入职不久……

听完她的讲述,我心中既有惋惜又有些后怕。惋惜的是,女孩即将开启的美好人生,却就此陨落;后怕的是,穿梭在洪水中一整天,我身边同样存在着不少危险,可我却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。

事发药店。

镜头背后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,是职责,更是嘱托。

撑着雨伞站在桂林街头,望着黑漆漆的街,我脑海中回想到这样一句话:无法预料灾难和明天哪个先来的时候,请珍惜当下。

长按扫描二维码,查看报道:



征稿启事


“我在现场”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,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。


“我在现场”中,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,深挖故事细节,分享真知灼见、流露真情实感,鲜活明快、可读性强。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。


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#我在现场 专栏。投稿地址zgjxwxtg@163.com标注【我在现场】+单位+姓名+联系方式。


投稿要求:

1、字数2000—3000字最佳;

2、强调现场感,记者在现场;突出故事性,记者讲好故事;提高可读性,语言表达简洁凝练。


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,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,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。




更多阅读
第34届中国新闻奖、第18届长江韬奋奖参评材料今起公示!
“本台报道本台被淹”始末
记者同事们,陆海空三路出击!
新华社六连评,评啥?凭啥?

来源:中国记协微信(ID:zgjxacja)

本期编辑:任金蕊 彭婕妮 林芝瑶
实习:叶佳鑫


致敬!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